第434章
“娘,孩儿也想随你们同去。”芸香心里想着,朱大娘和苗氏二人既不识字,在这陌生之地行动,实在令人担忧,万一走失了如何是好,自己好歹也曾在外面走过一遭。
朱大娘却立刻回绝道:“你说什么呢,怎能让你嫂子和韩夫子独自带着三个孩子,你们还是留在一处吧,我们很快就回来。”
说罢,不再理会芸香的言语,拉着苗氏便出了客栈。
谷茉对二人的举动也感到困惑,好奇地向芸香询问:“芸香,大娘和我娘这是打的什么主意?她们在这炎州都不认得路,为何还要外出,莫非是有熟人在此?”
“我也不知啊,苗大娘和我娘总是神神秘秘的,有什么事都不肯告诉我。”芸香一脸郁闷,叹了口气后,才跟着韩灵善和谷茉坐在一起。
韩灵善游历甚广,三人叫了些吃食,又为归安取了些点心,围坐成一圈,听韩灵善讲述她的奇遇。
韩灵善讲述起来就像在讲故事一般,其中谷茉听得最为入迷,每多听一些,就对这个世界多一分了解。
归凝也不睡觉了,躺在韩灵善怀里,眼睛紧紧盯着她,嘴角总是带着一抹若有若无的笑容。谷茉见女儿这般模样,不由感叹道:难道看美人的花痴行为还会遗传不成?
朱大娘与苗氏离开客栈后,随意逛着,时不时回头看看是否有人跟踪,那副样子,像是做贼心虚。
“哎呀,朱妹子,你真要这么做吗?若是被芸香知晓,不知会有多生气呢。”苗氏心中有些忐忑,拉了拉朱大娘的衣袖。
其实朱大娘心中同样忐忑,但看到芸香如今的样子,常常强颜欢笑,身为娘,她实在心疼不已。
“我也并非有意与芸儿作对,只是见她日日如此,为娘的心里实在不忍。”朱大娘的眼眶湿润,显然是真心痛惜女儿。
苗氏轻轻叹息一声,说道:“也是,这么好的姑娘,还好我们小茉命不错,不然现在还不知是什么样。”
朱大娘未回应这句话,而是问道:“你知道那个地方在哪里吗?”
“不知道啊,我怎会知道,我从不去那种地方。”苗氏摇摇头,显得十分困扰。
这时,朱大娘想了想,说道:“不如你去问问吧,看看在哪。”
苗氏却不肯,道:“凭什么是我问?”
实际上,朱大娘虽然性格温和,但与陌生人交谈仍感困难,内心有一种怯意。
苗氏本还想说什么,但见到朱大娘那为难的表情,知道她的这个缺点,只好说:“算了,我去问问,你在原地等我。”
朱大娘这才露出笑容,说道:“多谢老姐姐。”
苗氏和朱大娘能如此和睦相处,确实让人刮目相看。朱大娘也很惊讶,她之前见苗氏次数不多,一直都很厌恶,但现在相处久了,发现这个女人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讨厌。
虽然苗氏不太会说话,但她为人热情,只是行为方式常有不当之处,好话也可能说得不太顺耳。然而,朱大娘明白,苗氏并不是那种心机深重的人。
相较之下,林氏就显得远不如苗氏可爱了。
苗氏拉住路人打听清楚后,转身去找朱大娘。
两人不识字,所以苗氏问路的方法是,询问这条街上有什么店铺或明显标志。
手挽着手走在街道上,左顾右盼,生怕走错方向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走了半个时辰,终于在一条小巷子里的榕树下找到了那个摊位——代笔写信之人。
那代笔者是个年轻的书生,看起来挺年轻的,这让朱大娘颇感意外,因为通常从事这项活计的都是头发花白的老者。
“小伙子,这里可是帮忙写信的地方?”朱大娘走上前,轻声问道。
书生正在读书,听到朱大娘的声音,立即抬头招呼道:“正是,老太太有何需要?”
“是这样的,你能帮我写封信吗?”朱大娘犹豫片刻,才开口。
书生愣了一下,笑道:“当然可以,我就是做这生意的。”
“那就成了,我这位姐姐要给煦陵府送信,你何时能送到?”苗氏见朱大娘动作迟缓,忍不住插嘴道。
书生见苗氏语气急切,便回答道:“如果有急事,我现在写了就交给信使,快马加鞭的话大约四天左右。”
朱大娘一听,觉得这时间有点长,转头问苗氏:“你说这四天内,我们不会离开此地吧?再说金澜收到信赶来,恐怕来不及。”
“你担心什么呢,先给她写信,你家姑爷要是个细心的,自然能找到办法。你看她也是个小官,应该有办法。”苗氏见朱大娘犹豫,着急地说,“再不快些,我们越走越远,以后再追怕是追不上了。”
朱大娘也知道苗氏说得有道理,想了想,便对书生说:“那好吧,写吧。”
“好的,老太太。”书生合上书,取出纸墨笔,提笔看着朱大娘,问道:“不知老太太要写些什么内容?”
朱大娘絮絮叨叨地说了许多,书生写了一张又一页,才算完成。
拿着厚厚的一叠信纸,书生有些哭笑不得:“老太太,这信件太长了。”
“啊?不能寄吗?”朱大娘闻言立刻紧张地问道。
书生笑了笑,解释道:“能寄,只是听老太太所言,除了一件大事外,其余都是小事,不如将大事单独写一张。”
“都听你的,都听你的,我这老婆子不懂这些,你说行就行。”朱大娘点点头,觉得这话有理,于是准备从荷包里掏银子。
朱大娘却立刻回绝道:“你说什么呢,怎能让你嫂子和韩夫子独自带着三个孩子,你们还是留在一处吧,我们很快就回来。”
说罢,不再理会芸香的言语,拉着苗氏便出了客栈。
谷茉对二人的举动也感到困惑,好奇地向芸香询问:“芸香,大娘和我娘这是打的什么主意?她们在这炎州都不认得路,为何还要外出,莫非是有熟人在此?”
“我也不知啊,苗大娘和我娘总是神神秘秘的,有什么事都不肯告诉我。”芸香一脸郁闷,叹了口气后,才跟着韩灵善和谷茉坐在一起。
韩灵善游历甚广,三人叫了些吃食,又为归安取了些点心,围坐成一圈,听韩灵善讲述她的奇遇。
韩灵善讲述起来就像在讲故事一般,其中谷茉听得最为入迷,每多听一些,就对这个世界多一分了解。
归凝也不睡觉了,躺在韩灵善怀里,眼睛紧紧盯着她,嘴角总是带着一抹若有若无的笑容。谷茉见女儿这般模样,不由感叹道:难道看美人的花痴行为还会遗传不成?
朱大娘与苗氏离开客栈后,随意逛着,时不时回头看看是否有人跟踪,那副样子,像是做贼心虚。
“哎呀,朱妹子,你真要这么做吗?若是被芸香知晓,不知会有多生气呢。”苗氏心中有些忐忑,拉了拉朱大娘的衣袖。
其实朱大娘心中同样忐忑,但看到芸香如今的样子,常常强颜欢笑,身为娘,她实在心疼不已。
“我也并非有意与芸儿作对,只是见她日日如此,为娘的心里实在不忍。”朱大娘的眼眶湿润,显然是真心痛惜女儿。
苗氏轻轻叹息一声,说道:“也是,这么好的姑娘,还好我们小茉命不错,不然现在还不知是什么样。”
朱大娘未回应这句话,而是问道:“你知道那个地方在哪里吗?”
“不知道啊,我怎会知道,我从不去那种地方。”苗氏摇摇头,显得十分困扰。
这时,朱大娘想了想,说道:“不如你去问问吧,看看在哪。”
苗氏却不肯,道:“凭什么是我问?”
实际上,朱大娘虽然性格温和,但与陌生人交谈仍感困难,内心有一种怯意。
苗氏本还想说什么,但见到朱大娘那为难的表情,知道她的这个缺点,只好说:“算了,我去问问,你在原地等我。”
朱大娘这才露出笑容,说道:“多谢老姐姐。”
苗氏和朱大娘能如此和睦相处,确实让人刮目相看。朱大娘也很惊讶,她之前见苗氏次数不多,一直都很厌恶,但现在相处久了,发现这个女人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讨厌。
虽然苗氏不太会说话,但她为人热情,只是行为方式常有不当之处,好话也可能说得不太顺耳。然而,朱大娘明白,苗氏并不是那种心机深重的人。
相较之下,林氏就显得远不如苗氏可爱了。
苗氏拉住路人打听清楚后,转身去找朱大娘。
两人不识字,所以苗氏问路的方法是,询问这条街上有什么店铺或明显标志。
手挽着手走在街道上,左顾右盼,生怕走错方向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走了半个时辰,终于在一条小巷子里的榕树下找到了那个摊位——代笔写信之人。
那代笔者是个年轻的书生,看起来挺年轻的,这让朱大娘颇感意外,因为通常从事这项活计的都是头发花白的老者。
“小伙子,这里可是帮忙写信的地方?”朱大娘走上前,轻声问道。
书生正在读书,听到朱大娘的声音,立即抬头招呼道:“正是,老太太有何需要?”
“是这样的,你能帮我写封信吗?”朱大娘犹豫片刻,才开口。
书生愣了一下,笑道:“当然可以,我就是做这生意的。”
“那就成了,我这位姐姐要给煦陵府送信,你何时能送到?”苗氏见朱大娘动作迟缓,忍不住插嘴道。
书生见苗氏语气急切,便回答道:“如果有急事,我现在写了就交给信使,快马加鞭的话大约四天左右。”
朱大娘一听,觉得这时间有点长,转头问苗氏:“你说这四天内,我们不会离开此地吧?再说金澜收到信赶来,恐怕来不及。”
“你担心什么呢,先给她写信,你家姑爷要是个细心的,自然能找到办法。你看她也是个小官,应该有办法。”苗氏见朱大娘犹豫,着急地说,“再不快些,我们越走越远,以后再追怕是追不上了。”
朱大娘也知道苗氏说得有道理,想了想,便对书生说:“那好吧,写吧。”
“好的,老太太。”书生合上书,取出纸墨笔,提笔看着朱大娘,问道:“不知老太太要写些什么内容?”
朱大娘絮絮叨叨地说了许多,书生写了一张又一页,才算完成。
拿着厚厚的一叠信纸,书生有些哭笑不得:“老太太,这信件太长了。”
“啊?不能寄吗?”朱大娘闻言立刻紧张地问道。
书生笑了笑,解释道:“能寄,只是听老太太所言,除了一件大事外,其余都是小事,不如将大事单独写一张。”
“都听你的,都听你的,我这老婆子不懂这些,你说行就行。”朱大娘点点头,觉得这话有理,于是准备从荷包里掏银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