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8章
郭珍珠让人回信,跟小太子道谢,九阿哥年纪小,刚开始学习,确实没必要太辛苦。
孩子小不定性,要是很快厌倦了学习就麻烦了。
有小太子在,郭珍珠都不用在九阿哥身上多费心。
六阿哥除了上课之外,最近开始跟着杨山学习。
这位新任的农商部尚书,在农耕上钻研了几十年,经验丰富,是六阿哥最理想的农学老师。
杨山也对六阿哥的天赋很是欣赏,于是一老一少很快成了忘年交。
六阿哥擅长种植,在桑蚕方面就不大熟悉了。
这方面却是杨山的特长,足够给六阿哥手把手教导一遍。
毕竟以后六阿哥接管农商部,在农业上不能只有种植,桑蚕方面也得熟悉才行。
桑树要怎么种,蚕要怎么养,蚕丝怎样才是最适合的等等,六阿哥都要从头开始学起来。
杨山当年为了培养适合的桑树,按照古法在自己的田地里种,谁知道一棵都没活过来。
六阿哥听说这事后大为诧异,问道:“杨先生,这桑树为何种不活,是水土不服吗?”
听罢,杨山摇头道:“并非水土不服,而是这古法记在的栽种方法是古老的桑树品种。那种桑树早就没了,所以这种古法种桑的办法也就不合适。”
“我花了几年的时间才找到办法,养出适合的桑树来。”
六阿哥知道,杨山说的几年,其实是十三年。
他花了十三年的时间,只为了找出适合当地桑树的种植方法,造福了不少种桑的乡民,六阿哥对此相当佩服。
另外杨山对畜牧业也颇有心得,家畜和家禽的饲养,以及常见的病症怎么治疗等等。
六阿哥学得如痴如醉,光是笔记就写了很多,还让人装订起来。
郭珍珠见他如此努力,还特意交代小厨房给六阿哥做好吃的,叮嘱身边人让六阿哥注意休息的时间,别是看入神了都忘记睡了。
她没想到六阿哥都这么忙了,还跑过来,说要跟自己学习从商之事。
理由也是现成的,六阿哥说道:“京城好几个铺面如今日进斗金,满京城就找不到比额娘更会做买卖的人了。儿子以后要掌管农商部的话,农学要会,商业之事也得知晓才行。”
虽说有小太子兼任,但是他也没怎么从商过,肯定比不上郭珍珠了。
六阿哥要求的也不多,没奢望比自家额娘还厉害,起码要会一点,不容易被人忽悠被骗,能让买卖不至于亏钱就好。
郭珍珠听着就好笑道:“在你眼里,我这么厉害吗?可是我得告诉你第一件事,做买卖不可能一直都挣钱而一点都不亏钱的。”
这话叫六阿哥露出疑惑的神色来,毕竟郭珍珠做的几个买卖,就没有一个亏钱。
但是郭珍珠却说,做买卖就亏?
郭珍珠说道:“就跟你种菱角一样,不是一次就能做好才是正常的。你可以让人帮忙打听一下,京城的铺面做买卖成了的有多少,铺面这几年做不下去换东家又大概有多少,心里就有数了。”
她可不想让六阿哥误解,以为做买卖就跟吃饭一样容易,轻轻松松就能赚钱。
要是六阿哥自己做买卖,小打小闹无所谓,但是接管农商部的话,那商业就是非常庞大的交易。
只要一个决策错了,损失那就太大了。
得反复斟酌才行,绝不能有丝毫轻视。
六阿哥抿着唇道:“因为儿子突然跑来找额娘学习做买卖,额娘看出儿子感觉这买卖很简单,很容易就能学会了。”
所以郭珍珠一开始没教他怎么做买卖,而是先让六阿哥改变态度。
郭珍珠点头道:“咱们自家的买卖也就算了,自负盈亏。但是农商部的话,那就会有很多国与国之间的买卖,数目相当大,做坏一次买卖就不得了。”
“哪怕以后每一笔买卖你都做得很顺利,但是在心里也得告诉自己,不要轻视小看下一笔买卖。当你疏忽的时候,很容易掉入陷阱。”
六阿哥疑惑道:“额娘,做买卖也跟围猎一样,不小心就会掉进陷阱里头吗?”
这话叫郭珍珠笑了:“那是当然,买卖是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博弈,确实就跟围猎没什么两样了。有时候你觉得自己是猎人,其实很可能是别人的猎物。”
听见这话,六阿哥若有所思,点点头表示记下了:“所以有时候对方主动让利,看似是让咱们占便宜了,其实是在挖坑占咱们便宜了?”
郭珍珠不解看了过来,六阿哥连忙解释道:“是因为琉球跟咱们做铜矿的买卖,用的是生铜,数量大,价钱比较低。”
这话让郭珍珠点头,生铜其实就是没有提炼过的铜矿,杂质多,所以数量大,价钱却不高。
六阿哥继续说道:“琉球那边就提出想把提炼后的熟铜做交易,就能减少重量,咱们这边船队也能运送更多没有杂质的铜矿回来,琉球那边的铜矿价钱也能提高一些。”
“这看着似是咱们没吃亏,琉球那边也能多卖一些铜矿,仿佛是双赢。只是皇阿玛压下了这个要求,儿子原本有些不明白,如今倒是隐约知道事情有点不简单。”
郭珍珠听后点头附和道:“那是因为琉球提炼的技术不如咱们,他们把铜矿提炼,虽然是杂质少了一点,却依旧不够纯,但是想要咱们这边的熟铜价格。”
六阿哥立刻接话道:“这么看来,琉球是想占便宜了。他们炼制的铜矿不够好,价钱却跟咱们一样,杂质却要多,重量自然也高了。”
可以说原本这边一斤铜的价钱,琉球那边只有八两,其他全是杂质不能用,带回来还得重新提炼一次不说,价钱方面也吃亏多了。
不但给了更高的价钱,还要二次提炼增加成本。
六阿哥皱眉道:“琉球这样实在太不厚道了,根本不是诚心做买卖。他们就不担心被咱们这边发现了此事,以后不跟琉球做买卖了吗?”
郭珍珠笑着摇头道:“琉球有很多大家族跟咱们做买卖,这家使了小手段,东窗事发了,他们不直接做买卖,还可以卖给其他家族,让这些家族再卖给我们。”
不过是倒两手而已,他们依旧有赚头。
“琉球那边铜矿非常多,价钱哪怕提高了一点,依旧比周边其他地方要低一些。而且他们的地域离咱们近,船队过去也方便。”
六阿哥顿时明白了,琉球离得近,铜矿多,是个最适合的买卖对象,暂时也没有比他们更好的选择。
所以皇阿玛会压下琉球的诉求,并没有立刻撕破脸。
他不由皱着脸道:“额娘,我感觉做买卖好难,比种地要难多了。”
郭珍珠轻轻捏了捏六阿哥的脸颊道:“这才刚开始,你就开始觉得难了?这只是小意思,以后你还可能遇到更难察觉的陷阱。”
六阿哥嘟囔道:“额娘,那这事怎么办?既不能跟琉球直接断了买卖,也不好答应他们这件事,不然咱们拿到那些提炼不好的铜矿又不能直接用,还得再提炼一回才行。”
他眼巴巴看过来:“额娘是不是已经想到解决的法子了?”
郭珍珠没点头,其实解决的法子是有的,就看皇帝舍不舍得了。
第160章
郭珍珠的想法很简单,既然琉球提炼铜矿的技术落后,只要让对方使用新技术就行了。
那么提炼出来的话,铜矿的提炼率高上很多,体积变少,船队就能减少运往的次数,也提高了效率。
她想的直接,但是无缘无故教会琉球新的提炼方法,估计皇帝不会舍得。
哪怕琉球其实早就在多年前向大清称臣,并每年上贡。
然而如今琉球却是一国两属,也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。
它的位置就在台岛和倭国之间,台岛被收复后,琉球就顺势继续成为藩国并纳贡。
其实在前朝的时候,琉球就已经是所属藩国,册封都是由这边帝王允许并派使臣过去进行仪式。
可是倭国在前朝末年,趁着这边内乱的时候,幕府派兵攻占琉球,俘虏琉球国王,并逼迫国王划分五岛送给倭国。
琉球国王不得已,只好承认并送出部分国土,才得以被释放。
但是倭国并没有跟这边撕破脸,依旧让琉球向大清纳贡,只开始渗透琉球内政和贸易。
可以说皇帝前脚送给琉球的提炼方法,后脚倭国就能拿到手。
所以此事一定要慎重为之才行,不能轻易做决定。
郭珍珠低声跟六阿哥解释了前因后果,六阿哥眨眨眼道:“额娘,琉球这一国两属得解决才是,不然这上贡和贸易迟早有一天会被截断。”
这话叫郭珍珠不由看了六阿哥一眼,琉球的上贡确实只持续百余年,之后大清开始势弱,琉球就被他国完全占领。
上贡之事就此断绝,确实是当初没能把琉球的所属弄清楚,把倭国之流彻底赶出去,才会留下祸患。
郭珍珠笑着点头附和道:“你说得很对,只是之前皇上腾不出手来解决,又觉得没必要大动干戈。”
孩子小不定性,要是很快厌倦了学习就麻烦了。
有小太子在,郭珍珠都不用在九阿哥身上多费心。
六阿哥除了上课之外,最近开始跟着杨山学习。
这位新任的农商部尚书,在农耕上钻研了几十年,经验丰富,是六阿哥最理想的农学老师。
杨山也对六阿哥的天赋很是欣赏,于是一老一少很快成了忘年交。
六阿哥擅长种植,在桑蚕方面就不大熟悉了。
这方面却是杨山的特长,足够给六阿哥手把手教导一遍。
毕竟以后六阿哥接管农商部,在农业上不能只有种植,桑蚕方面也得熟悉才行。
桑树要怎么种,蚕要怎么养,蚕丝怎样才是最适合的等等,六阿哥都要从头开始学起来。
杨山当年为了培养适合的桑树,按照古法在自己的田地里种,谁知道一棵都没活过来。
六阿哥听说这事后大为诧异,问道:“杨先生,这桑树为何种不活,是水土不服吗?”
听罢,杨山摇头道:“并非水土不服,而是这古法记在的栽种方法是古老的桑树品种。那种桑树早就没了,所以这种古法种桑的办法也就不合适。”
“我花了几年的时间才找到办法,养出适合的桑树来。”
六阿哥知道,杨山说的几年,其实是十三年。
他花了十三年的时间,只为了找出适合当地桑树的种植方法,造福了不少种桑的乡民,六阿哥对此相当佩服。
另外杨山对畜牧业也颇有心得,家畜和家禽的饲养,以及常见的病症怎么治疗等等。
六阿哥学得如痴如醉,光是笔记就写了很多,还让人装订起来。
郭珍珠见他如此努力,还特意交代小厨房给六阿哥做好吃的,叮嘱身边人让六阿哥注意休息的时间,别是看入神了都忘记睡了。
她没想到六阿哥都这么忙了,还跑过来,说要跟自己学习从商之事。
理由也是现成的,六阿哥说道:“京城好几个铺面如今日进斗金,满京城就找不到比额娘更会做买卖的人了。儿子以后要掌管农商部的话,农学要会,商业之事也得知晓才行。”
虽说有小太子兼任,但是他也没怎么从商过,肯定比不上郭珍珠了。
六阿哥要求的也不多,没奢望比自家额娘还厉害,起码要会一点,不容易被人忽悠被骗,能让买卖不至于亏钱就好。
郭珍珠听着就好笑道:“在你眼里,我这么厉害吗?可是我得告诉你第一件事,做买卖不可能一直都挣钱而一点都不亏钱的。”
这话叫六阿哥露出疑惑的神色来,毕竟郭珍珠做的几个买卖,就没有一个亏钱。
但是郭珍珠却说,做买卖就亏?
郭珍珠说道:“就跟你种菱角一样,不是一次就能做好才是正常的。你可以让人帮忙打听一下,京城的铺面做买卖成了的有多少,铺面这几年做不下去换东家又大概有多少,心里就有数了。”
她可不想让六阿哥误解,以为做买卖就跟吃饭一样容易,轻轻松松就能赚钱。
要是六阿哥自己做买卖,小打小闹无所谓,但是接管农商部的话,那商业就是非常庞大的交易。
只要一个决策错了,损失那就太大了。
得反复斟酌才行,绝不能有丝毫轻视。
六阿哥抿着唇道:“因为儿子突然跑来找额娘学习做买卖,额娘看出儿子感觉这买卖很简单,很容易就能学会了。”
所以郭珍珠一开始没教他怎么做买卖,而是先让六阿哥改变态度。
郭珍珠点头道:“咱们自家的买卖也就算了,自负盈亏。但是农商部的话,那就会有很多国与国之间的买卖,数目相当大,做坏一次买卖就不得了。”
“哪怕以后每一笔买卖你都做得很顺利,但是在心里也得告诉自己,不要轻视小看下一笔买卖。当你疏忽的时候,很容易掉入陷阱。”
六阿哥疑惑道:“额娘,做买卖也跟围猎一样,不小心就会掉进陷阱里头吗?”
这话叫郭珍珠笑了:“那是当然,买卖是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博弈,确实就跟围猎没什么两样了。有时候你觉得自己是猎人,其实很可能是别人的猎物。”
听见这话,六阿哥若有所思,点点头表示记下了:“所以有时候对方主动让利,看似是让咱们占便宜了,其实是在挖坑占咱们便宜了?”
郭珍珠不解看了过来,六阿哥连忙解释道:“是因为琉球跟咱们做铜矿的买卖,用的是生铜,数量大,价钱比较低。”
这话让郭珍珠点头,生铜其实就是没有提炼过的铜矿,杂质多,所以数量大,价钱却不高。
六阿哥继续说道:“琉球那边就提出想把提炼后的熟铜做交易,就能减少重量,咱们这边船队也能运送更多没有杂质的铜矿回来,琉球那边的铜矿价钱也能提高一些。”
“这看着似是咱们没吃亏,琉球那边也能多卖一些铜矿,仿佛是双赢。只是皇阿玛压下了这个要求,儿子原本有些不明白,如今倒是隐约知道事情有点不简单。”
郭珍珠听后点头附和道:“那是因为琉球提炼的技术不如咱们,他们把铜矿提炼,虽然是杂质少了一点,却依旧不够纯,但是想要咱们这边的熟铜价格。”
六阿哥立刻接话道:“这么看来,琉球是想占便宜了。他们炼制的铜矿不够好,价钱却跟咱们一样,杂质却要多,重量自然也高了。”
可以说原本这边一斤铜的价钱,琉球那边只有八两,其他全是杂质不能用,带回来还得重新提炼一次不说,价钱方面也吃亏多了。
不但给了更高的价钱,还要二次提炼增加成本。
六阿哥皱眉道:“琉球这样实在太不厚道了,根本不是诚心做买卖。他们就不担心被咱们这边发现了此事,以后不跟琉球做买卖了吗?”
郭珍珠笑着摇头道:“琉球有很多大家族跟咱们做买卖,这家使了小手段,东窗事发了,他们不直接做买卖,还可以卖给其他家族,让这些家族再卖给我们。”
不过是倒两手而已,他们依旧有赚头。
“琉球那边铜矿非常多,价钱哪怕提高了一点,依旧比周边其他地方要低一些。而且他们的地域离咱们近,船队过去也方便。”
六阿哥顿时明白了,琉球离得近,铜矿多,是个最适合的买卖对象,暂时也没有比他们更好的选择。
所以皇阿玛会压下琉球的诉求,并没有立刻撕破脸。
他不由皱着脸道:“额娘,我感觉做买卖好难,比种地要难多了。”
郭珍珠轻轻捏了捏六阿哥的脸颊道:“这才刚开始,你就开始觉得难了?这只是小意思,以后你还可能遇到更难察觉的陷阱。”
六阿哥嘟囔道:“额娘,那这事怎么办?既不能跟琉球直接断了买卖,也不好答应他们这件事,不然咱们拿到那些提炼不好的铜矿又不能直接用,还得再提炼一回才行。”
他眼巴巴看过来:“额娘是不是已经想到解决的法子了?”
郭珍珠没点头,其实解决的法子是有的,就看皇帝舍不舍得了。
第160章
郭珍珠的想法很简单,既然琉球提炼铜矿的技术落后,只要让对方使用新技术就行了。
那么提炼出来的话,铜矿的提炼率高上很多,体积变少,船队就能减少运往的次数,也提高了效率。
她想的直接,但是无缘无故教会琉球新的提炼方法,估计皇帝不会舍得。
哪怕琉球其实早就在多年前向大清称臣,并每年上贡。
然而如今琉球却是一国两属,也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。
它的位置就在台岛和倭国之间,台岛被收复后,琉球就顺势继续成为藩国并纳贡。
其实在前朝的时候,琉球就已经是所属藩国,册封都是由这边帝王允许并派使臣过去进行仪式。
可是倭国在前朝末年,趁着这边内乱的时候,幕府派兵攻占琉球,俘虏琉球国王,并逼迫国王划分五岛送给倭国。
琉球国王不得已,只好承认并送出部分国土,才得以被释放。
但是倭国并没有跟这边撕破脸,依旧让琉球向大清纳贡,只开始渗透琉球内政和贸易。
可以说皇帝前脚送给琉球的提炼方法,后脚倭国就能拿到手。
所以此事一定要慎重为之才行,不能轻易做决定。
郭珍珠低声跟六阿哥解释了前因后果,六阿哥眨眨眼道:“额娘,琉球这一国两属得解决才是,不然这上贡和贸易迟早有一天会被截断。”
这话叫郭珍珠不由看了六阿哥一眼,琉球的上贡确实只持续百余年,之后大清开始势弱,琉球就被他国完全占领。
上贡之事就此断绝,确实是当初没能把琉球的所属弄清楚,把倭国之流彻底赶出去,才会留下祸患。
郭珍珠笑着点头附和道:“你说得很对,只是之前皇上腾不出手来解决,又觉得没必要大动干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