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京十五日 第47节
高大为用完好的一只手抽出佩刀。他不准备把太子带回去,也不准备说什么废话,此地此时一刀杀死,才能彻底断绝后患。
他强忍着鼻梁骨传来的钻心疼痛,举起了刀,琢磨着该从哪个角度劈下去,才能给太子带来最大的痛苦。忽然高大为耳朵一动,听到一个极为熟悉的声音——这是长箭穿破层层风阻的破空之声。
这种声音对军人来说,意味着极大的威胁。高大为下意识转过脖颈,想要分辨方向,可在这短短一瞬,羽箭己抵至咽喉,毫不停顿地透喉而入。这位靳荣麾下的悍将,不敢相信地垂头看了一眼,直挺挺从马上栽了下去。
马队登时炸开了。其他骑兵们没明白,怎么会突然冒出一支羽箭。可没等他们做出反应,更多的羽箭扑面而来,一时间又有十几人跌落马下,激起一阵尘土。
这时还活着的骑兵才看到,从十二连城方向驰出一彪人马。为首之人身披月白短袍,头扎嫌巾,手持开元大弓,姿态说不出地矫健挺拔。他在颠簸的马背上极稳当,双腿轻夹,袍角翻卷,手中挽弓连珠般射来,左右轮换,每一箭必有一人落马,宛若李广再世。
而他身后的随从们,除一人之外,也纷纷持弓骑射。一时间箭如飞蝗,专朝高位招呼。叛军这支追击队虽说装备不差,可昨晚赶上大雨,弓弦都被卸下挂在鞍子边。此时猝然遇袭,他们连重薪绰弓挂弦的余裕都没有,被打得狼狈不堪。
反观太子一行,因为没有骑马,位置较低,并无一支羽箭误中。这指挥官的精准操作,令人叹为观止。
那支队伍且射且奔,等来到近前,二十余骑的精锐被悉数歼灭,马背上光秃秃一片。为首那人看也不看那满地狼藉,径直冲到太子面前,翻身下马。朱瞻基先是怔怔呆望片刻,旋即发出一声嘶哑的哭声:“舅舅!”
那人半跪在地,双手抱拳:“臣护驾来迟,罪该万死!”
吴定缘这才反应过来,这人应该就是朱瞻基的小舅舅——张侯张泉。既然张泉在此,那么……他转动视线,果然在队伍的末尾看到了于谦。
于谦半挂在马背上,头巾歪戴,跑得狼狈不堪。他能跟上这支队伍的速度,没跌落马下,已算是奇迹了。看来确实是援军无误。吴定缘长长松了一口气,浑身肌肉这才松弛下来。只是他颇觉纳闷,张泉、于谦怎么会来得如此之巧。
昨叶何道:“咱们昨晚动手之前,我飞鸽传书给了临清的分坛,让他们设法联络上于谦,让他来接应。”
“他怎么会相信你们白莲教?”
昨叶何看了眼一旁的苏荆溪,带着淡淡的讥逍和敬佩道:“苏姐姐说于谦那人极为忠义,若听到主君下落,不暇细思便会赴难。所以我让分坛假意泄露出消息,说太子将至临清,所有白莲教徒要出城截击。于谦不信正话,却对反话深信不疑,自然会设法出城救援。”
吴定缘忍不住笑了起来,苏荆溪这一招实在高妙,正话反说,对人心把握得太准。
苏荆溪淡淡道:“我原本只是想多一手接应,却没想到真成了救命稻草。”说完她看向被太子搀扶起身的张泉:“也没想到,于司直居然真找到张侯了。”
吴定缘随着她的眼光望过去。这位传闻已久的张侯当真是风度翩翩,细眉挺鼻,长脸窄额,一看便是位温润君子。面相黝黑的朱瞻基跟他站对面,真看不出来两人是亲舅甥。
朱瞻基抱着张泉,放声大哭。他自离开南京以来,一边狼狈逃亡,一边惦念京中父母,心中苦楚蓄积已久,此时见到亲人,再也绷不住情绪了。张泉把他抱在怀里,面浮苦笑,只好抚着外甥脊背连声道:“殿下活着就好,活着就好。”
这时于谦才歪歪斜斜地赶到现场。他一见太子,先是大喜,正要走过去,却被苏荆溪一把拽住:“于司直,你有些眼色,让他们舅甥待会儿。”于谦“哦”了一声,正了正衣冠,赶紧走到这边来。
“小杏仁,别来无恙。”
于谦一听这称呼,脸色一僵,重逢的喜色几乎给冻住了。他咳咳几声,故作严肃道:“吴定缘,你可拖累太子不浅!”
吴定缘打量了他一番,这个小行人双眼吊着眼袋,胡须纠连,面色比之前憔悴了不少。可见自从淮安分别之后,于谦可是一刻没闲着。又得避开狻猊公子的拦截,又要设法联络张侯,还惦记着前往济南的太子的安危,压力可一点不比他们小。
“拖累什么?太子自己要去救我,又不是我求他的。”
于谦眼睛一瞪,正要发作,却看到苏荆溪旁边多了一个女子:“这位义士……不,义妇是?”
能跟随在太子身边,一定也是忠臣,于谦觉得这是很合理的推断。吴、苏二人没吭声,倒是昨叶何大大方方下拜:“民女是白莲教右护法昨叶何,拜见于司直。”
于谦开始漫不经心地“嗯”了一声,要抬手回礼,手抬到一半,才发觉不对。什么?白莲教?右护法?他像被火钩子捅了一下似的,骤然跳开,要向太子示警。早有防备的吴定缘上前一步,按住他肩膀:“小杏仁,先别蹦跶。”
于谦惊疑不定,呼吸急促:“白莲教……你竟然勾结白莲教?”吴定缘嘴角微微一撇,不知该怎么解释才好。
昨叶何不失时机地说道:“白莲教之前铸成大错,如今迷途知返,愿将功赎罪,护得太子平安归京。”
于谦双眼依旧瞪着昨叶何,还是苏荆溪劝道:“个中曲折,稍后再说,总之现在太子已经安全,于司直不必惊慌——有我和吴定缘在此,难道你还不放心吗?”
“你们俩……也不好说!”于谦兀自强辩,可肩膀没有刚才颤动得那么厉害了。
那边太子已经哭过一通,红肿着双眼松开舅舅。张泉注意到他肩上的箭伤,有些心疼地叹道:“我看那些骑兵,都是山东都司的旗军,莫非靳荣也反了?”
“正是。”朱瞻基点头。他忽然想到什么,推开舅舅,走到于谦跟前。于谦面容一紧,也赶紧挺直了身躯。
“微臣未能随扈王驾,罪该万死。”
“本王不听于司直你忠言劝谏,几乎酿成大错。”
两人同时开口,然后俱是一怔,都露出尴尬神色。于谦一直觉得太子亲自去济南涉险,是自己未能尽责之故;而朱瞻基在济南错信靳荣,才发现于谦不许自己表露身份,实是金玉良言。这一对君臣同时致歉,沉默地对视片刻,都不知该怎么接下去。这时张泉站出来道:“此地不宜久留,你们先随我回德州再议不迟。”
跟随张泉和于谦来的骑士们已清理完战场,没留下一个活口。吴定缘注意到,他们的装束与统一服色的旗兵不太一样,杂七杂八,有破旧的鸳鸯战袄,有窄袖红胖袄,有的是一袭麻布交领短衫,有的干脆用虎皮围住小腹,露出半个裸身——与其说是军队,毋宁说是一群草莽。
莫非张泉是说动了哪个山大王?吴定缘心想,他看了一眼苏荆溪,知道她也看出来了,遂点了点头。
这批追兵虽然全灭,但遗留下来不少马匹。太子总算可以扔下那匹骤子,其他人也各自分得一匹。别的装备全被那批好汉瓜分了。张泉点齐人马,喝令返回,这几十骑护送着太子一行,匆匆穿过十二连城,朝着德州飞驰而去。
剩下的几十里路,对这批精锐马队来说瞬息即至。天色擦黑前,他们便已抵达了德州外城。不过张泉并未进城,而是绕城半圈,来到城池西北角的外河湾。
跑着跑着,朱瞻基隐约听到有哗哗的水声。他借着最后一丝夕阳抬眼望去,只见前方是一条匹练般的宽阔长河,河面上船只穿梭交错,河岸两侧覆满了黑压压的建筑。
那是一栋栋独立的二层房屋,形制一般无二,都是穿斗结构、悬山天窗。若是单体,并不算起眼,可它们的数量极多,密密麻麻地紧挨在一起,如同印匠排版好的泥活字钉,彼此相挨,接檐连梁,看上去蔚为壮观。
朱瞻基意识到,这里应该就是漕河货栈,他又回来了。
其实他去南京时曾经路过这里,不过那时候太子大部分时间都在船舱里玩鸟斗虫,并不关心外面的景色。
张泉在一旁解释说,从临清到天津这一段漕河,被称为卫漕,而德州恰好就在卫漕的最中间,是个极重要的枢纽地段,货物转运量巨大,就连码头都要分成两处:一处上码头,一处北厂码头。他们此时去的,就是北厂码头。这里原本是野草丰茂的野原,洪武年间整修运河,裁弯取直,在这里新开出一条河泊,在河湾东岸修起一座卫城,里面修满了一片片转运粮仓,号“北厂”。江南、湖广、山东、河南等地的漕粮都汇聚于此,统一运去北直隶乃至京城。
令朱瞻基惊讶的是,张泉抵达北厂之后,并没有去漕运衙门,而是径直从粮仓旁的小码头下马,然后登上了一条五百料的双桅尖底船。
这种船在漕河上并不多见,多是跑海运的,永乐年间已禁止民间私建,不知张泉从哪里寻来的。这船船体极破旧,很多地方已糟烂不堪,看着好似一座年久失修的破庙一般。上船的除了张泉与太子之外,只有于谦、吴定缘、苏荆溪、昨叶何以及寥寥十几个护卫,至于其他骑手们,则向张泉一抱拳,消失在茫茫夜幕之中。
这行程真够急的,可太子再一想,时日无多,不这么急肯定赶不回京城。众人刚刚在船舱里坐定,就感觉大船一晃,正在被缓缓推离码头。水手们在甲板上跑来跑去,解缆的解缆,操帆的操帆。吴定缘和太子都注意到,甲板上堆着许多堆东西,不过都用苫布盖着,看不出是什么。
按说行船应该少装货物,跑起来才快。而且就算装货,也该塞在船腹的货舱里,堆到甲板上多不方便。不过张泉没顾上解释,他正忙着发号施令,操控大船起航。
他们也不好去询问,乖乖钻到船舱里去等候。朱瞻基找了个地方躺下,苏荆溪帮他再检查了一遍伤口,不由得眉头紧蹙。本来这伤口快要痊愈,结果被太子狠狠拔出箭镞,弄烂了血肉,再加上昨天那一通折腾,隐隐显出一圈红肿,这是要发脓疮的征兆,情况不是很妙。她摸摸太子的额头,似乎开始发热。
“殿下现在感觉如何?”
朱瞻基含含糊糊道:“还好,还撑得住。”
苏荆溪知道他不问清楚肯定不会睡,只好临时捣了一些药糊,先让朱瞻基服下。一直到大船平稳地驶入运河干道,朝着北方行去,张泉才满头大汗地回到船舱。
“京城到底发生了什么?”朱瞻基不顾虚弱,急不可待地问。
船舱里的光线很差,只点着黯淡的几盏烛灯,映得张泉面孔阴晴不定。他用一块湿手帕擦擦额头的汗,沉声道:“殿下你躺下,听我慢慢说来。”
第二十二章
在朱瞻基心目中,京城是最不可解的一个谜。
从南京宝船爆炸开始,太子一路逃亡,慢慢地看清了两京之谋的轮廓。朱卜花、郭芝闵、汪极、白莲教、靳荣、汉王……一个又一个环节浮现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能——可是,最重要也是关键的京城,却始终笼罩在一层迷雾里。
虽然当年靖难,同样也是叔叔造侄子的反,但燕王朱棣好歹是一方守臣,手握边军,坐拥北平大城,与南军旗鼓相当。而如今汉王只是一个乐安州的藩王,他到底要施展出什么手段,才能让洪熙皇帝突陷不豫,让一干重臣不置一词,让京营、禁军按兵不动,让后宫之主张皇后只能发出一封语焉不详的密函?
所有的疑问,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:汉王在京城到底想干什么、能干什么?
在这一路上,太子和于谦曾经探讨过很多种可能,可都没有结论。即使是昨叶何加入之后,也给不出答案。白莲教只负责南京一个环节,京城的事则完全不清楚。那里就像是垂下了一面厚厚的帷幕,把真相隐藏其中。
唯一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,就只有从帷幕中提前离开的张泉。
“等一等!先把你的事说清楚!”
这时于谦却先站出来,用眼睛去瞪昨叶何。接下来要谈论的,是宫闱阴私,这个白莲教的护法还没交代明白,岂可旁听与闻。昨叶何早有准备,她瞥了吴定缘一眼,当着众人从容说起济南之事。
她此时讲的故事,与讲给太子听的版本一般无二。于谦听到梁兴甫已死,不由得大大松了一口气。只是张泉冷笑道:“你们那什么佛母,倒打得好算盘。一边败了事,便投向另外一边,当大明宗室是市集上卖菜的吗?”
昨叶何不慌不忙,整枉下拜:“佛母自知罪孽深重,命我尽力弥补前过。若张侯无意,在此杀了民女,亦无怨。反正我教虚实,太子已是尽知,他日登基理政,相信会小有裨益。”
张泉鼻孔里哼了一声,在他听来,这就是威胁。可朱瞻基听在耳朵里,却别有一番意味。白莲教因何而聚、缘何而反,他是亲身体会过的。昨叶何这一番话,不完全是威胁,倒有几分劝谏的意味。
想到这里,朱瞻基摆了摆手:“且不论此前白莲教如何助纣为虐,本王离开济南的时候,他们毕竟出力甚多。知过能改,善莫大焉,具体如何奖惩,待事了之后再议不迟。”
张泉道了声“是”,不再追究,只是那一双犀利目光,始终注视着昨叶何。昨叶何丝毫不以为忤,先冲太子盈盈一拜,说我去伙房找点吃的,然后离开了船舱。
她一离开,气氛变得稍微松快了些。张泉凝眉思忖,似乎在想如何开讲。于谦几次跃跃欲试,但都强忍下去,不好越俎代庖。
“陛下可能还活着。”这是张泉的第一句话。
太子等人都是一喜,可看张泉的神情,却完全不像庆幸的模样。
“待我从头说起。殿下你离京是在五月三日。据当值的小宦官说,接下来连续七日之内,陛下先后临幸了二十几位宫人,内官监甚至不及造册拟号……”
张泉说得很隐晦,可朱瞻基不免有些尴尬。他父亲什么都好,唯独有寡人之疾,于床笫之间没有节制,舅舅当着众人的面提起这事,实在面皮无光。张泉继续道:“陛下体态肥胖,平时气虚得很,却突然如此精力旺盛,不能不令人生疑。据说是一位道人进献了一味叫作先天丹的丹药所致。到了五月十一日,内闹未除,陛下突然晕厥于床榻之上,太医院束手无策,医案里只含糊说是阴症内风。”
这时苏荆溪突然截口问道:“陛下发病时,喉中可有滚痰之征?”
张泉一怔,先看看太子,见他点头首肯,便回答道:“喉中确实有痰声,绵绵不断。”
苏荆溪道:“这先天丹我略有耳闻,可不是什么道家仙丹,而是江淮间流行的一味媚药。其中除了肉欢蓉、海马、淫羊猛等催情之物外,还用了斑鳖等烈物。行药之时,血涌如洪,若是青壮健汉服用还好,若是体态肥大者,极容易因为情志过极导致气血逆乱,夹痰上扰,引发中风。”
苏荆溪于药石一近极为精通,她这么一解说,众人心中如明镜一般,这毫无疑问是针对洪熙皇帝施的手段。
张泉叹道:“锦衣卫第一时间拿下做荐人的小宦官,再想去捉拿那个叫玄元子的道士,可他却早已死于自家道观之内。”
苏荆溪摇摇头,不再言语。
张泉继续说道:“先天丹的事,死无对证,可天子还得救。到了五月十二日,太医院向张皇后以及几位大学士宣布天子大渐,脉象持续衰弱下去,呼吸时断时续,已是回天乏术。大学士们商议尽快召回太子,以定人心。可就在这一天,汉王突然出现在了紫禁城内。”
朱瞻基心中一凛,原来叔叔竟早不在乐安州了。
“本来藩王无诏离藩,乃是大罪。可汉王打的旗号,是来拜祭他与皇帝的生母仁孝皇后,没人敢拦。他一进宫,便直入钦安殿,趴在皇帝床榻边大哭了一通,然后怒斥周围人等,说你们为何束手旁观,难道要谋害我亲兄长?”说到这里,张泉冷笑一声,“其实谁都知道,汉王口是心非,可他占着大义,大家也不好说什么,几位大学士决定静观其变,看他耍什么花样。”
“可这时候,汉王拿出了一张药方,说这是续命奇方,可以救回兄长。这可真是大大出乎了所有人意料——要知道,救活皇帝,他还是得乖乖回去当藩王;救不活皇帝,那狱君之罪就得扣到他头上了。汉王何时这么兄友弟恭,有常棣之德了?”
张泉说着说着,自己先摇了摇头,继续道:“当时张皇后和几位大学士,谁也不知该如何应对,踌踏不决。汉王一拍胸脯,说我皇兄危在旦夕,你们这些人居然还瞻前顾后,这样好了!我立下军令状,这药方若真治死皇兄,我为他殉葬,总行了吧?
“在汉王的强烈压力下,张皇后和几位大学士姑且死马当活马医,允他一试。没想到一试之下,这续命奇方居然真的奏效。”
朱瞻基听到这里,忍不住“啊”了一声,差点直起身来。这时苏荆溪皱起眉头道:“这续命奇方是怎么写的?”
张泉摇头:“这个却不知道了。但药效是有的,天子脉象、呼吸、心跳俱回,只是……”说到这里,他一阵苦笑:“只是陛下口不能言、身不能动,连眼皮都抬不起分毫,整个人有若一尊活泥塑。”
张泉没往下说,但在场的人都明白。一位皇帝陷入这种状况,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。
他不能理事,不能决策,没法表达任何意见,可他偏偏还活着。没人敢宣布驾崩,没人敢张罗继位之事,万一天子又醒过来呢?这可是犯极大忌讳的事。可以想象,钦安殿内会陷入一片尴尬的僵局。
“这个时候,汉王又说话了。他说这续命奇方分作内、外两方。外方用药石,只能治标,让天子维持呼吸;内方则是一种叫作显见北辰大醮的科仪,须请身负气运之人诚心祈醮,内外合用,才能让皇帝彻底恢复神志。”
“什么叫身负气运之人?”
“太师张辅、少师秦义、少傅杨士奇、少保夏元吉、少保黄淮,以及太子少师吕震、太子少傅杨荣、太子少保吴中、金幼孜!”这一长串名字听下来,朱瞻基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。
洪熙皇帝即位之后,搞了一个“三公三孤三师”之制,恢复了九个荣衔,颁发给身边的心腹之臣。除了远镇云南的太傅沐晟、远镇宁夏的太保陈懋不在,洪熙一朝的三公、三孤、三师全在钦安殿上了。
汉王点名要这些重臣,等于将整个中枢一网打尽。
“我叔叔是想借口祈醮,隔绝朝廷诸臣与父皇的联系?”朱瞻基眉头一挑,他也读过史书,这样的事例实在见得太多了。
张泉轻叹:“你说错了。汉王的要求正好相反,他让这份名单上的人留在钦安殿不得离开,说要用显见北辰大醮借用他们身上的气运,近身为天子加持。”
这不是要隔绝天子与朝臣,这是要把整个大明的核心决策层都与外界隔绝啊。朱瞻基惊叹于叔叔的野心:“那班大臣难道会乖乖听命?”
他强忍着鼻梁骨传来的钻心疼痛,举起了刀,琢磨着该从哪个角度劈下去,才能给太子带来最大的痛苦。忽然高大为耳朵一动,听到一个极为熟悉的声音——这是长箭穿破层层风阻的破空之声。
这种声音对军人来说,意味着极大的威胁。高大为下意识转过脖颈,想要分辨方向,可在这短短一瞬,羽箭己抵至咽喉,毫不停顿地透喉而入。这位靳荣麾下的悍将,不敢相信地垂头看了一眼,直挺挺从马上栽了下去。
马队登时炸开了。其他骑兵们没明白,怎么会突然冒出一支羽箭。可没等他们做出反应,更多的羽箭扑面而来,一时间又有十几人跌落马下,激起一阵尘土。
这时还活着的骑兵才看到,从十二连城方向驰出一彪人马。为首之人身披月白短袍,头扎嫌巾,手持开元大弓,姿态说不出地矫健挺拔。他在颠簸的马背上极稳当,双腿轻夹,袍角翻卷,手中挽弓连珠般射来,左右轮换,每一箭必有一人落马,宛若李广再世。
而他身后的随从们,除一人之外,也纷纷持弓骑射。一时间箭如飞蝗,专朝高位招呼。叛军这支追击队虽说装备不差,可昨晚赶上大雨,弓弦都被卸下挂在鞍子边。此时猝然遇袭,他们连重薪绰弓挂弦的余裕都没有,被打得狼狈不堪。
反观太子一行,因为没有骑马,位置较低,并无一支羽箭误中。这指挥官的精准操作,令人叹为观止。
那支队伍且射且奔,等来到近前,二十余骑的精锐被悉数歼灭,马背上光秃秃一片。为首那人看也不看那满地狼藉,径直冲到太子面前,翻身下马。朱瞻基先是怔怔呆望片刻,旋即发出一声嘶哑的哭声:“舅舅!”
那人半跪在地,双手抱拳:“臣护驾来迟,罪该万死!”
吴定缘这才反应过来,这人应该就是朱瞻基的小舅舅——张侯张泉。既然张泉在此,那么……他转动视线,果然在队伍的末尾看到了于谦。
于谦半挂在马背上,头巾歪戴,跑得狼狈不堪。他能跟上这支队伍的速度,没跌落马下,已算是奇迹了。看来确实是援军无误。吴定缘长长松了一口气,浑身肌肉这才松弛下来。只是他颇觉纳闷,张泉、于谦怎么会来得如此之巧。
昨叶何道:“咱们昨晚动手之前,我飞鸽传书给了临清的分坛,让他们设法联络上于谦,让他来接应。”
“他怎么会相信你们白莲教?”
昨叶何看了眼一旁的苏荆溪,带着淡淡的讥逍和敬佩道:“苏姐姐说于谦那人极为忠义,若听到主君下落,不暇细思便会赴难。所以我让分坛假意泄露出消息,说太子将至临清,所有白莲教徒要出城截击。于谦不信正话,却对反话深信不疑,自然会设法出城救援。”
吴定缘忍不住笑了起来,苏荆溪这一招实在高妙,正话反说,对人心把握得太准。
苏荆溪淡淡道:“我原本只是想多一手接应,却没想到真成了救命稻草。”说完她看向被太子搀扶起身的张泉:“也没想到,于司直居然真找到张侯了。”
吴定缘随着她的眼光望过去。这位传闻已久的张侯当真是风度翩翩,细眉挺鼻,长脸窄额,一看便是位温润君子。面相黝黑的朱瞻基跟他站对面,真看不出来两人是亲舅甥。
朱瞻基抱着张泉,放声大哭。他自离开南京以来,一边狼狈逃亡,一边惦念京中父母,心中苦楚蓄积已久,此时见到亲人,再也绷不住情绪了。张泉把他抱在怀里,面浮苦笑,只好抚着外甥脊背连声道:“殿下活着就好,活着就好。”
这时于谦才歪歪斜斜地赶到现场。他一见太子,先是大喜,正要走过去,却被苏荆溪一把拽住:“于司直,你有些眼色,让他们舅甥待会儿。”于谦“哦”了一声,正了正衣冠,赶紧走到这边来。
“小杏仁,别来无恙。”
于谦一听这称呼,脸色一僵,重逢的喜色几乎给冻住了。他咳咳几声,故作严肃道:“吴定缘,你可拖累太子不浅!”
吴定缘打量了他一番,这个小行人双眼吊着眼袋,胡须纠连,面色比之前憔悴了不少。可见自从淮安分别之后,于谦可是一刻没闲着。又得避开狻猊公子的拦截,又要设法联络张侯,还惦记着前往济南的太子的安危,压力可一点不比他们小。
“拖累什么?太子自己要去救我,又不是我求他的。”
于谦眼睛一瞪,正要发作,却看到苏荆溪旁边多了一个女子:“这位义士……不,义妇是?”
能跟随在太子身边,一定也是忠臣,于谦觉得这是很合理的推断。吴、苏二人没吭声,倒是昨叶何大大方方下拜:“民女是白莲教右护法昨叶何,拜见于司直。”
于谦开始漫不经心地“嗯”了一声,要抬手回礼,手抬到一半,才发觉不对。什么?白莲教?右护法?他像被火钩子捅了一下似的,骤然跳开,要向太子示警。早有防备的吴定缘上前一步,按住他肩膀:“小杏仁,先别蹦跶。”
于谦惊疑不定,呼吸急促:“白莲教……你竟然勾结白莲教?”吴定缘嘴角微微一撇,不知该怎么解释才好。
昨叶何不失时机地说道:“白莲教之前铸成大错,如今迷途知返,愿将功赎罪,护得太子平安归京。”
于谦双眼依旧瞪着昨叶何,还是苏荆溪劝道:“个中曲折,稍后再说,总之现在太子已经安全,于司直不必惊慌——有我和吴定缘在此,难道你还不放心吗?”
“你们俩……也不好说!”于谦兀自强辩,可肩膀没有刚才颤动得那么厉害了。
那边太子已经哭过一通,红肿着双眼松开舅舅。张泉注意到他肩上的箭伤,有些心疼地叹道:“我看那些骑兵,都是山东都司的旗军,莫非靳荣也反了?”
“正是。”朱瞻基点头。他忽然想到什么,推开舅舅,走到于谦跟前。于谦面容一紧,也赶紧挺直了身躯。
“微臣未能随扈王驾,罪该万死。”
“本王不听于司直你忠言劝谏,几乎酿成大错。”
两人同时开口,然后俱是一怔,都露出尴尬神色。于谦一直觉得太子亲自去济南涉险,是自己未能尽责之故;而朱瞻基在济南错信靳荣,才发现于谦不许自己表露身份,实是金玉良言。这一对君臣同时致歉,沉默地对视片刻,都不知该怎么接下去。这时张泉站出来道:“此地不宜久留,你们先随我回德州再议不迟。”
跟随张泉和于谦来的骑士们已清理完战场,没留下一个活口。吴定缘注意到,他们的装束与统一服色的旗兵不太一样,杂七杂八,有破旧的鸳鸯战袄,有窄袖红胖袄,有的是一袭麻布交领短衫,有的干脆用虎皮围住小腹,露出半个裸身——与其说是军队,毋宁说是一群草莽。
莫非张泉是说动了哪个山大王?吴定缘心想,他看了一眼苏荆溪,知道她也看出来了,遂点了点头。
这批追兵虽然全灭,但遗留下来不少马匹。太子总算可以扔下那匹骤子,其他人也各自分得一匹。别的装备全被那批好汉瓜分了。张泉点齐人马,喝令返回,这几十骑护送着太子一行,匆匆穿过十二连城,朝着德州飞驰而去。
剩下的几十里路,对这批精锐马队来说瞬息即至。天色擦黑前,他们便已抵达了德州外城。不过张泉并未进城,而是绕城半圈,来到城池西北角的外河湾。
跑着跑着,朱瞻基隐约听到有哗哗的水声。他借着最后一丝夕阳抬眼望去,只见前方是一条匹练般的宽阔长河,河面上船只穿梭交错,河岸两侧覆满了黑压压的建筑。
那是一栋栋独立的二层房屋,形制一般无二,都是穿斗结构、悬山天窗。若是单体,并不算起眼,可它们的数量极多,密密麻麻地紧挨在一起,如同印匠排版好的泥活字钉,彼此相挨,接檐连梁,看上去蔚为壮观。
朱瞻基意识到,这里应该就是漕河货栈,他又回来了。
其实他去南京时曾经路过这里,不过那时候太子大部分时间都在船舱里玩鸟斗虫,并不关心外面的景色。
张泉在一旁解释说,从临清到天津这一段漕河,被称为卫漕,而德州恰好就在卫漕的最中间,是个极重要的枢纽地段,货物转运量巨大,就连码头都要分成两处:一处上码头,一处北厂码头。他们此时去的,就是北厂码头。这里原本是野草丰茂的野原,洪武年间整修运河,裁弯取直,在这里新开出一条河泊,在河湾东岸修起一座卫城,里面修满了一片片转运粮仓,号“北厂”。江南、湖广、山东、河南等地的漕粮都汇聚于此,统一运去北直隶乃至京城。
令朱瞻基惊讶的是,张泉抵达北厂之后,并没有去漕运衙门,而是径直从粮仓旁的小码头下马,然后登上了一条五百料的双桅尖底船。
这种船在漕河上并不多见,多是跑海运的,永乐年间已禁止民间私建,不知张泉从哪里寻来的。这船船体极破旧,很多地方已糟烂不堪,看着好似一座年久失修的破庙一般。上船的除了张泉与太子之外,只有于谦、吴定缘、苏荆溪、昨叶何以及寥寥十几个护卫,至于其他骑手们,则向张泉一抱拳,消失在茫茫夜幕之中。
这行程真够急的,可太子再一想,时日无多,不这么急肯定赶不回京城。众人刚刚在船舱里坐定,就感觉大船一晃,正在被缓缓推离码头。水手们在甲板上跑来跑去,解缆的解缆,操帆的操帆。吴定缘和太子都注意到,甲板上堆着许多堆东西,不过都用苫布盖着,看不出是什么。
按说行船应该少装货物,跑起来才快。而且就算装货,也该塞在船腹的货舱里,堆到甲板上多不方便。不过张泉没顾上解释,他正忙着发号施令,操控大船起航。
他们也不好去询问,乖乖钻到船舱里去等候。朱瞻基找了个地方躺下,苏荆溪帮他再检查了一遍伤口,不由得眉头紧蹙。本来这伤口快要痊愈,结果被太子狠狠拔出箭镞,弄烂了血肉,再加上昨天那一通折腾,隐隐显出一圈红肿,这是要发脓疮的征兆,情况不是很妙。她摸摸太子的额头,似乎开始发热。
“殿下现在感觉如何?”
朱瞻基含含糊糊道:“还好,还撑得住。”
苏荆溪知道他不问清楚肯定不会睡,只好临时捣了一些药糊,先让朱瞻基服下。一直到大船平稳地驶入运河干道,朝着北方行去,张泉才满头大汗地回到船舱。
“京城到底发生了什么?”朱瞻基不顾虚弱,急不可待地问。
船舱里的光线很差,只点着黯淡的几盏烛灯,映得张泉面孔阴晴不定。他用一块湿手帕擦擦额头的汗,沉声道:“殿下你躺下,听我慢慢说来。”
第二十二章
在朱瞻基心目中,京城是最不可解的一个谜。
从南京宝船爆炸开始,太子一路逃亡,慢慢地看清了两京之谋的轮廓。朱卜花、郭芝闵、汪极、白莲教、靳荣、汉王……一个又一个环节浮现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能——可是,最重要也是关键的京城,却始终笼罩在一层迷雾里。
虽然当年靖难,同样也是叔叔造侄子的反,但燕王朱棣好歹是一方守臣,手握边军,坐拥北平大城,与南军旗鼓相当。而如今汉王只是一个乐安州的藩王,他到底要施展出什么手段,才能让洪熙皇帝突陷不豫,让一干重臣不置一词,让京营、禁军按兵不动,让后宫之主张皇后只能发出一封语焉不详的密函?
所有的疑问,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:汉王在京城到底想干什么、能干什么?
在这一路上,太子和于谦曾经探讨过很多种可能,可都没有结论。即使是昨叶何加入之后,也给不出答案。白莲教只负责南京一个环节,京城的事则完全不清楚。那里就像是垂下了一面厚厚的帷幕,把真相隐藏其中。
唯一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,就只有从帷幕中提前离开的张泉。
“等一等!先把你的事说清楚!”
这时于谦却先站出来,用眼睛去瞪昨叶何。接下来要谈论的,是宫闱阴私,这个白莲教的护法还没交代明白,岂可旁听与闻。昨叶何早有准备,她瞥了吴定缘一眼,当着众人从容说起济南之事。
她此时讲的故事,与讲给太子听的版本一般无二。于谦听到梁兴甫已死,不由得大大松了一口气。只是张泉冷笑道:“你们那什么佛母,倒打得好算盘。一边败了事,便投向另外一边,当大明宗室是市集上卖菜的吗?”
昨叶何不慌不忙,整枉下拜:“佛母自知罪孽深重,命我尽力弥补前过。若张侯无意,在此杀了民女,亦无怨。反正我教虚实,太子已是尽知,他日登基理政,相信会小有裨益。”
张泉鼻孔里哼了一声,在他听来,这就是威胁。可朱瞻基听在耳朵里,却别有一番意味。白莲教因何而聚、缘何而反,他是亲身体会过的。昨叶何这一番话,不完全是威胁,倒有几分劝谏的意味。
想到这里,朱瞻基摆了摆手:“且不论此前白莲教如何助纣为虐,本王离开济南的时候,他们毕竟出力甚多。知过能改,善莫大焉,具体如何奖惩,待事了之后再议不迟。”
张泉道了声“是”,不再追究,只是那一双犀利目光,始终注视着昨叶何。昨叶何丝毫不以为忤,先冲太子盈盈一拜,说我去伙房找点吃的,然后离开了船舱。
她一离开,气氛变得稍微松快了些。张泉凝眉思忖,似乎在想如何开讲。于谦几次跃跃欲试,但都强忍下去,不好越俎代庖。
“陛下可能还活着。”这是张泉的第一句话。
太子等人都是一喜,可看张泉的神情,却完全不像庆幸的模样。
“待我从头说起。殿下你离京是在五月三日。据当值的小宦官说,接下来连续七日之内,陛下先后临幸了二十几位宫人,内官监甚至不及造册拟号……”
张泉说得很隐晦,可朱瞻基不免有些尴尬。他父亲什么都好,唯独有寡人之疾,于床笫之间没有节制,舅舅当着众人的面提起这事,实在面皮无光。张泉继续道:“陛下体态肥胖,平时气虚得很,却突然如此精力旺盛,不能不令人生疑。据说是一位道人进献了一味叫作先天丹的丹药所致。到了五月十一日,内闹未除,陛下突然晕厥于床榻之上,太医院束手无策,医案里只含糊说是阴症内风。”
这时苏荆溪突然截口问道:“陛下发病时,喉中可有滚痰之征?”
张泉一怔,先看看太子,见他点头首肯,便回答道:“喉中确实有痰声,绵绵不断。”
苏荆溪道:“这先天丹我略有耳闻,可不是什么道家仙丹,而是江淮间流行的一味媚药。其中除了肉欢蓉、海马、淫羊猛等催情之物外,还用了斑鳖等烈物。行药之时,血涌如洪,若是青壮健汉服用还好,若是体态肥大者,极容易因为情志过极导致气血逆乱,夹痰上扰,引发中风。”
苏荆溪于药石一近极为精通,她这么一解说,众人心中如明镜一般,这毫无疑问是针对洪熙皇帝施的手段。
张泉叹道:“锦衣卫第一时间拿下做荐人的小宦官,再想去捉拿那个叫玄元子的道士,可他却早已死于自家道观之内。”
苏荆溪摇摇头,不再言语。
张泉继续说道:“先天丹的事,死无对证,可天子还得救。到了五月十二日,太医院向张皇后以及几位大学士宣布天子大渐,脉象持续衰弱下去,呼吸时断时续,已是回天乏术。大学士们商议尽快召回太子,以定人心。可就在这一天,汉王突然出现在了紫禁城内。”
朱瞻基心中一凛,原来叔叔竟早不在乐安州了。
“本来藩王无诏离藩,乃是大罪。可汉王打的旗号,是来拜祭他与皇帝的生母仁孝皇后,没人敢拦。他一进宫,便直入钦安殿,趴在皇帝床榻边大哭了一通,然后怒斥周围人等,说你们为何束手旁观,难道要谋害我亲兄长?”说到这里,张泉冷笑一声,“其实谁都知道,汉王口是心非,可他占着大义,大家也不好说什么,几位大学士决定静观其变,看他耍什么花样。”
“可这时候,汉王拿出了一张药方,说这是续命奇方,可以救回兄长。这可真是大大出乎了所有人意料——要知道,救活皇帝,他还是得乖乖回去当藩王;救不活皇帝,那狱君之罪就得扣到他头上了。汉王何时这么兄友弟恭,有常棣之德了?”
张泉说着说着,自己先摇了摇头,继续道:“当时张皇后和几位大学士,谁也不知该如何应对,踌踏不决。汉王一拍胸脯,说我皇兄危在旦夕,你们这些人居然还瞻前顾后,这样好了!我立下军令状,这药方若真治死皇兄,我为他殉葬,总行了吧?
“在汉王的强烈压力下,张皇后和几位大学士姑且死马当活马医,允他一试。没想到一试之下,这续命奇方居然真的奏效。”
朱瞻基听到这里,忍不住“啊”了一声,差点直起身来。这时苏荆溪皱起眉头道:“这续命奇方是怎么写的?”
张泉摇头:“这个却不知道了。但药效是有的,天子脉象、呼吸、心跳俱回,只是……”说到这里,他一阵苦笑:“只是陛下口不能言、身不能动,连眼皮都抬不起分毫,整个人有若一尊活泥塑。”
张泉没往下说,但在场的人都明白。一位皇帝陷入这种状况,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。
他不能理事,不能决策,没法表达任何意见,可他偏偏还活着。没人敢宣布驾崩,没人敢张罗继位之事,万一天子又醒过来呢?这可是犯极大忌讳的事。可以想象,钦安殿内会陷入一片尴尬的僵局。
“这个时候,汉王又说话了。他说这续命奇方分作内、外两方。外方用药石,只能治标,让天子维持呼吸;内方则是一种叫作显见北辰大醮的科仪,须请身负气运之人诚心祈醮,内外合用,才能让皇帝彻底恢复神志。”
“什么叫身负气运之人?”
“太师张辅、少师秦义、少傅杨士奇、少保夏元吉、少保黄淮,以及太子少师吕震、太子少傅杨荣、太子少保吴中、金幼孜!”这一长串名字听下来,朱瞻基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。
洪熙皇帝即位之后,搞了一个“三公三孤三师”之制,恢复了九个荣衔,颁发给身边的心腹之臣。除了远镇云南的太傅沐晟、远镇宁夏的太保陈懋不在,洪熙一朝的三公、三孤、三师全在钦安殿上了。
汉王点名要这些重臣,等于将整个中枢一网打尽。
“我叔叔是想借口祈醮,隔绝朝廷诸臣与父皇的联系?”朱瞻基眉头一挑,他也读过史书,这样的事例实在见得太多了。
张泉轻叹:“你说错了。汉王的要求正好相反,他让这份名单上的人留在钦安殿不得离开,说要用显见北辰大醮借用他们身上的气运,近身为天子加持。”
这不是要隔绝天子与朝臣,这是要把整个大明的核心决策层都与外界隔绝啊。朱瞻基惊叹于叔叔的野心:“那班大臣难道会乖乖听命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