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0节
  现在他正在写的就是陈氏版《本草纲目》。
  从十岁开始编写,草稿已经有五百多页。
  有药材的介绍,有药方,也有疾病的介绍。
  总之就是,想起什么就写什么。
  写出来之后分门别类放好,等积累的足够多了,再最后整理成书。
  杜同礼除了保护和监视还有个任务,就是近距离观察了解陈景恪是个什么样子的人。
  当他发现陈景恪在编写医书,且已经完成了如此多的内容,有多震惊可想而知。
  要知道太医院那么多御医,也最多就是写一写随笔传给后人,没有一个敢写医书的。
  陈景恪才多大,竟然就敢这么做。
  于是他拿了一些废稿火速送进皇宫,朱元璋得知后也大为惊讶,叫来御医对废稿进行验证。
  不出意外,御医也震惊了。
  当得知是陈景恪所写,纷纷沉默。
  难道真的有生而知之者?
  确定陈景恪在编撰医书,朱元璋对他的诊断又重视了几分。
  “皇后和太孙如何了?”
  太医院院使(院长)郑良琦回道:“太孙恢复良好,再有两日便可痊愈。”
  “按照那位小郎中所说之法,我等确诊断出娘娘身体抱恙,然……然……”
  朱元璋不悦的道:“吞吞吐吐什么,说。”
  郑良琦额头顿时冒出冷汗:“臣等无法确定娘娘所患何症,不知该如何治疗。”
  朱元璋面色一寒:“还不如一乳臭少年,要尔等何用?”
  “臣无能,请陛下恕罪。”
  “滚滚滚。”
  “臣告退。”
  从大殿出来,郑良琦才敢擦额头上的汗,心中实则长出了口气。
  终于将这个担子给甩掉了。
  他们又不是酒囊饭袋,都已经得到提醒了,又岂能看不出皇后有病。
  然而能看出来是一回事儿,治疗又是另一回事儿。
  换成别的病人他们还敢尝试治疗,通过治疗总结经验。
  可现在的病人是皇后,谁敢拿她当试验品?
  如果没人能治,他们也只能硬着头皮上。有人能治,那又是另一回事儿了。
  太医院的一众御医心中都已经达成了默契,宁愿给皇帝留下无能的印象,也不能接手这个病。
  让皇帝去找能治的人来接手,他们既不会被牵连,还能在一旁偷师,何乐而不为呢。
  朱元璋并不知道这些,但郑良琦都说皇后确实有病,让他对陈景恪的诊断又相信了几分。
  心中也不禁有些后悔,不该这么快就将他送出宫。
  但现在就将他叫回来,皇帝的颜面何存?
  再等等吧,他不是开了一副药,说十天左右看效果吗,就先让皇后吃十天再说。
  那时赵瑁之事也差不多该有结果了,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将他喊过来。
  正如朱元璋不知道御医的小心思一般,别人也不知道他的打算。
  比如朱标。
  得知陈景恪被送出宫,他顿时就坐不住了,立即跑到太医院询问马秀英的身体状况。
  得到的结果也同样是皇后有病,但我们无能为力。
  这让他更加的担心,回到东宫就变得魂不守舍,吃着饭都能走神。
  太子妃吕氏劝解道:“殿下,英儿已经脱离危险,你无须再这般担心了。”
  朱标挥手让侍者离开,才说道:“我是担心母亲的身体。”
  吕氏心下一惊:“娘娘暗疾爆发了?”
  朱标摇摇头,将陈景恪被送出皇宫以及御医的话说了一遍:
  “御医束手无策,陈景恪被送出宫,我担心母亲的身体……”
  吕氏眼神里闪过一丝厌恶:“那陈景恪不过是乳臭未干的小子,能治好英儿的病靠的也是那一副药而已。”
  “娘娘身体关系国家社稷,岂能交由他来治疗。”
  “陛下也定然是看出了此点,才会将他撵出宫去。”
  “那些御医定是为了推卸责任才会如此,逼一逼他们,定有办法医治娘娘的。”
  朱标点点头道:“我知道了,明日我会再去太医院。好了,我要处理政务了,你先退下吧。”
  吕氏又说了几句宽慰的话,就起身离开。
  只是她没发现,朱标看着她的背影,眼神里充满了复杂之色。
  真的是你吗?
  陈景恪舍近求远,非要去御药房拿药,朱元璋直接将朱雄英带到宫中治疗。
  之前他太过激动没有想那么深,等冷静下来立即就察觉到了问题所在。
  他是实权太子,朝中大小事务都要经他的手。就连锦衣卫的动作,他都知道的七七八八。
  自然也能察觉到,这两天锦衣卫一直在围绕东宫做小动作。
  换成别的太子,肯定会认为这是皇帝在防范他。
  然而朱标却深知自家父亲不会怀疑自己,那么锦衣卫在查什么?
  他不蠢,心中已经有了答案,一个他不敢也不愿意相信的答案。
  一个是他的嫡长子,一个是为他生了两个孩子的女人,手心手背都是肉。
  他内心非常痛苦。
  罢了罢了,就让父亲处理吧,但愿这一切都只是误会。
  之后他就将精力都放在了政务和母亲的病情上,犹如鸵鸟一般,不再过问别的事情。
  事实上,当他产生这个想法的时候,在内心深处已经做出了选择。
  而此时,关于小神医揭皇榜救皇孙的故事,也传遍了应天府。
  第12章 大幕开启
  皇宫很难有真正的秘密,无名少年揭皇榜救皇孙,很快就传的沸沸扬扬。
  可以说只要是人群聚集的地方,就有人谈论这个话题。
  只是信息渠道受限,大家知道的并不详细。
  能确定的就是,揭皇榜的是一个少年,具体年龄不清楚。
  有说十七八岁的,有说十二三岁的,还有说七八岁的,一个比一个夸张。
  救皇孙的过程也是版本不一。
  什么御医欺他年幼,一通比试折服所有人。什么皇孙已经濒死,被他一通九九还阳针给救活了。
  还有说皇孙已经咽气了,他一颗还阳丹给救活了。
  更离谱的是,黑白无常来勾魂,被他给撵跑救下皇孙……
  其中最兴奋的就是说书人了,编了各种各样的版本讲述。
  什么遭遇冤情揭皇榜告御状,什么揭皇榜救皇孙受重视娶公主,什么神仙受天命拯救皇孙……
  百姓还就吃这一套,别管多离谱,都听的津津有味,然后开始传播。
  因为版本不同,争论也就出来了,大家都想证明自己听到的是真的,对方听到的是假的。
  为此争论的面红耳赤,甚至有人大打出手。
  等差役过来一问缘由,也是哭笑不得,教训一顿之后就将人撵走了。
  百姓不知道内情,将此事当成茶余饭后的故事,权贵官僚却不同。
  他们通过各种渠道,已经还原了部分真相。
  为父伸冤揭皇榜,成功救下皇孙。
  皇帝设计在牢里守株待兔,抓住前来灭口的凶手,成功扳倒礼部尚书。
  这种只存在于话本里的故事,竟然真实的发生了。
  但这都不重要,真正让大家惶恐不安的是,此事还没有结束,而是刚刚开始。
  赵瑁已经被禁足,锦衣卫正在对他进行全方位调查。
  有人认为他咎由自取,想找个普通人背黑锅结果踢到铁板。
  有人窃喜,赵瑁及其党羽被清理,就会空出很多位置,自己就有机会了。
  也有人对他怨愤不已,自己惹出的祸端,连累到其他人。
  赵瑁自己也是懊悔不已,想找个普通人背黑锅,怎么就找了个神童?
  对找人的赵尽忠也是愤恨不已,如果不是这个狗奴眼瞎,自己怎么会沦落至此?
  到现在为止,大多数人还只是以为,赵瑁是因为杀人灭口才被禁足调查。